10月23日上午,由浙江工商大學主辦,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處、科學研究部、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承辦的“飲食文化的跨文化傳播”國際研討會在我校國際會議中心二樓舉行。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發表了精彩的主題演講,也進行了熱烈的學術討論。本次盛會是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以講好“中國美食傳播故事”為出發點,從比較文學、傳播學、新聞學、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多學科探索浙江高校人文學科建設的重要嘗試。近段時間以來,該院先后與日本立命館大學美食綜合管理學院、伊朗德黑蘭社會科學院、意大利帕爾瑪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國際院校間的友好合作交流。
當日上午有五位嘉賓就“飲食文化”的跨學科建設進行了主題報告。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薩班教授分析了2018年飲食文化研究的發展趨勢。她指出:“研究食物至少有兩種方法:一種強調飲食系統和飲食文化的長期意義;另一種則傾向于處理食物、文化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將飲食當作研究的透鏡或工具。”浙江工商大學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趙榮光教授表明食學思維是當代世界食事研究的主體路徑。他提出,“世界大餐桌”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日益全球性拓展的食材生產工業化、食品消費市場化人類食生活模式時代特征的表述。而“食學思維”是“飲食文化研究”方法論的發展層次和現時代的主流特征。荷蘭萊頓大學雍莉研究員基于對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荷蘭烹飪書籍的研究,考察了亞洲香料在歐洲的傳播。在這兩百年的時間里,從荷蘭文獻中了解到的荷蘭人使用食物原料的歷史研究有助于我們拓寬探索歐洲知識文本中亞洲香料的利用情況。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食學中心主任嘉珂博博士將中國政府作為飲食跨國主義的中介,重點關注今年來中國政府推進“土豆主糧化”的努力。然而,從“外國塊莖”到“當地土豆”的轉變受到“飲食民族主義者”、傳統烹飪習慣等多方面的阻攔。上海紐約大學研究人員約瑟夫博士從當代獨立電影中剖析飲食創傷,解讀“有毒的快樂”。約瑟夫博士列舉了三位當代世界電影導演及其作品,講述他們如何使用食物作為多元象征來審問創傷史、社會偏見和性覺醒的沖擊。
當日下午,15位國內外研究者參加了“一帶一路”與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和影響、以及跨文化視野下的飲食文化傳播研究兩場分論壇,并發表了重要報告。浙江社會科學院俞為潔研究員從氣候、物產、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移民、飲食傳統等方面對辣椒傳入中國形成嗜辣區進行了具體的剖析。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梁思雅研究員通過對商品裁員、街頭美食攤和中國城這三個方面的研究,討論了悉尼與新加坡華僑社區的中國人對當地飲食文化的貢獻。《北京晚報》原美食主編白瑋先生結合當下時事熱點,從主要食物的全球性交換看食物命運的共同體。我校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久保輝幸博士提出譜錄是中國特有的寫作種類,并對宋朝前期具有特色的譜錄文獻進行了目錄學研究。湖北大學藝術學院姜可雨博士通過對美食外交的內涵、功能及路徑分析,探尋中國國家形象的跨文化對話的新路徑。我校歷史系成夢溪博士研究發現近代中國以孤兒院為主的慈善組織,在飲食方面尤其著重對孤兒的規范和訓誡。我校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周鴻承博士探討了杭州段大運河飲食文化的傳播與漕運物資的流傳機制與特點。意大利帕爾瑪大學經濟系斯坦凡諾博士分析了文化和商業方面是如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我院新聞系張雅娟博士以《倫敦新聞畫報》中涉及中國飲食文化的有關圖文內容為研究對象,分析中國飲食在當時海外的形象。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董杰院長舉例蒙古族傳統祭祀活動——查干蘇力德祭,表明傳統地域美食與新興媒體技術融合對文化交流的促進作用。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帕特里奇亞博士作了題為《可持續的事物運動與傳播》的發言,討論可持續食品運動作為環境轉型的載體的產生。西南民族大學肖坤冰博士根據當代茶人們在品茶的交流互動中產生的各種交互性表達與互動,將當代茶事分為三種類型。我院中文系郭劍敏副教授敘述了現代文學中的飲食文化及其書寫歷史。我院編輯系沈珉副教授以黃酒研究為例,探究了文化整體觀視野下的飲食文化研究方法。湖北經濟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系謝雅卉博士探討了故宮飲食文化體驗營銷的構建過程。分論壇結束后,我院歷史系鄭南博士主持了問答環節,就與會嘉賓關心的議題進行了提問與回答,并有精彩的評論性觀點分享。隨后,我院副院長程麗蓉教授對本次研討會進行了總結。程教授指出:“我校人文與傳播學院從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及開拓國際交流合作的工作出發,承辦了本屆會議。來自英國倫敦大學、荷蘭萊頓大學等多國世界著名高校的嘉賓帶來了精彩的學術性報告,拓展了我們的研究思考,同時也為我校國際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希望將我校人文社科領域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繼續推進下去,為我校師生提供更多的國際性交流平臺與深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