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委員會確定的推薦原則是: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擾,獨立工作,推薦出學術著作一定要是公認優秀的。我們可能遺漏一些優秀作品,但絕不能有不夠格的作品入榜。
《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成熟佳肴的文明》,伊永文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王迪著,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0年
《茶與中國文化》,關劍平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漢魏飲食考》,張孟倫著,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
《華夏飲食文化》,王學泰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近代上海飯店與菜場》,唐艷香、禇曉琦著,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嶺南飲食文化》,林乃燊、冼劍民著,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滿漢全席源流考述》,趙榮光著,北京:昆侖出版社,2003年
《美洲作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研究》,王思明著,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10年
《民國杭州飲食》,何宏著,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年
《食?味?道:華人的飲食歧路與文化異彩》,高成鳶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唐宋飲食文化比較研究》,劉樸兵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唐五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高啟安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跳菜——南澗彝族的饗宴禮儀》,秦瑩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微“鹽”大義:云南諾鄧鹽業的歷史人類學考察》,舒瑜著,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
《味與味道》,貢華南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文化交流的軌跡:中國蔗糖史》,季羨林著,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
《西域飲食文化史》,伊斯拉菲爾?玉蘇甫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
《〈衍圣公府檔案〉食事研究》,趙榮光著,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
《隱藏民族靈魂的符號:中國飲食象征文化論》,瞿明安著,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飲食考古初集》,王仁湘著,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4年
《有容乃大:遼宋金元時期飲食器具研究》,韓榮著,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1年
《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王利華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研究》,張景明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中國菜系及其比較》,鄭昌江著,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年
《中國傳統飲食禮俗研究》,姚偉鈞著,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中國稻作文化史》,游修齡、曾雄生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中國魯菜文脈》,趙建民、曲均記主編,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年
《中國面點史》,邱龐同著,青島:青島出版社,1995年
《中國南瓜史》,李昕升著,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
《中國烹飪百科全書》,姜習主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
《中國烹飪文化大典》,陳學智主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中國食料史》,俞為潔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中國飲食科學技術史稿》,季鴻崑著,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5年
《中國飲食美學史》,趙建軍著,濟南:齊魯書社,2014年
《中國飲食史》,徐海榮主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年
《中國飲食文化史?長江中游地區卷》, 謝定源著,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年
《中國飲食文化史?西南地區卷》,方鐵著,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年
《中國箸文化史》,劉云主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周禮〉飲食制度研究》,王雪萍著,揚州:廣陵書社,2010年
推選委員會委員名單:
薩班(Francoise Sabban),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國際著名食物文化研究專家。薩班教授還是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現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主要是中國飲食史、中國社會生活史、歐洲烹飪史。發表有關中國食物研究論著有《近百年中國飲食史研究綜述(1911-2011)》、《味道和色彩:14世紀歐洲與中國宮廷飲食的比較研究》等近百篇。
雍莉(Alice de Jong),荷蘭萊頓大學研究員。Kkikoman“口味的分享”亞歐食物文化與交流課題組核心成員。雍莉研究員還在荷蘭開辦有多年的中國美食專門網站,傳播中華美食文化,會漢語、英語、荷蘭語等多國語言。
何宏,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烹飪系教授,浙江省旅游發展研究中心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浙江旅游博物館副館長。
周鴻承,浙江工商大學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歷史系助理教授、浙江大學歷史系博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14)。撰有《杭州飲食文化遺產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等圖書,主持2017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早期中國飲食文化在西方的傳播研究(1500-1700)”,發表有《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歷程回顧與歷史檢視》等食學論文多篇。
王斯,浙江大學哲學博士后研究人員,云南大學民族學博士。發表有《西方人類學視域下的祭祀飲食文化研究述評》(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5期)、《味道:關于食物的地方性知識》(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年第4期)、《2000年以來的中國“餐桌文明”運動中的公共話語與文化權威》(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調查報告,2018年第144卷)、《對“正宗菜肴”的反思:基于大理雙廊2010-2015年的飲食與變遷調查》(中國飲食文化,2016年第1期)等食學論文多篇。
吳昊,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講師,歷史學博士,科學技術史博士后,主要從事農業史、飲食文化以及傳統村落研究。至今已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CSSCI期刊6篇),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1篇,迄今已參與了多本著作的寫作,主持與參與國家、省部、市廳級項目8項。
葉俊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博士,參與“中國古代區域經濟與飲食流派發展研究”等省部級課題多項,發表有《發菜考辯》、《考古出土材料視角下的精絕國飲食文化》等食學論文多篇。
劉征宇,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文化科學研究科博士候選人。文化人類學。從事現代中國城市飲食文化研究。共同編著有《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飲食文化與日常生活》(國立民族學博物館,2018),發表多篇飲食研究相關論文,主持并參與國內外多項相關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