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 詩琳通公主(Princess Maha Chakri Sirindhorn),泰王國王儲,公主殿下。
[美]安東尼·伯爾頓(Anthony Michael Bourdain),著有《廚房機密》、《廚師之旅》、《再赴美食之旅》、《伯爾頓的傳統法式料理》等。
[美]賈奎琳·紐曼(Jacqueline M. NEWMAN),《Flavor and Fortune》(品味與財富)中餐雜志主編,著有《Food Culture in China》、《Cooking from China's FujianProvince》等。
[法]薩班(Fran?oise Sabban),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漢學家,著有《Le Temps de manger:Alimentation, emploi du temps et rythmes sociaux》(用餐時間:權力、時間和社會節奏)、《Atlante dell'alimentazionee della gastronomia》(食品和飲食地圖)、《Pasta: The Story of aUniversal Food》(面條:尋常食品的故事)、《健康身體內的健康食品——歷史視角》等。
[意]賽馮提(Silvano Serventi),法國和意大利食物史專家,著有《Pasta: The Story of aUniversal Food》(面條:尋常食品的故事)、《The Medieval Kitchen:Recipes from France and Italy》(中世紀的廚房:意大利和法國料理)等。
[美]E N.安德森(Eugene N. Anderson),加州大學人類學教授,著有《The Food of China》(中國食物)等。
[澳大利亞]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生命倫理學家,哲學家,普林斯頓大學人文價值中心教授,墨爾本大學歷史哲學研究院教授,世界動物倫理學倡導者,素食主義領袖,著有《動物解放》、《The Ethics of What We Eat》(飲食倫理)等。
[加拿大] Jean DeBernardi,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人類學教授,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University of Alberta Edmonton, Alberta CANADA,著有Rites of Belonging: Memory, Modernity and Identity ina Malaysian Chinese Community;The Way that Lives in theHeart: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and Spirit Mediums in Penang;Wudang Daoist Tea Culture.' Forthcoming in TastefulTrends: Identity, Power, and Mobility of East Asian Food等。
[西]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著有《文明的口味:人類食物的歷史》(Food: a history)等。
[美]衛周安(Joanna Waley-Cohen),上海紐約大學教務長,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食物史專家。
[美] 約翰·艾倫(John S. Allen),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人類學家,著有《腸子,腦子,廚子:人類與食物的演化關系》等。
[美]戴夫·德威特(Dave Dewitt),食物史作家,辣椒研究專家,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副教授,著有《Da Vinci's Kitchen: ASecret History of Italian Cuisine》(達芬奇的秘密廚房)、《Precious Cargo: How FoodsFrom the Americas Changed the World》(貴重貨物:食物如何改變美國)、《The Complete Chile PepperBook》(辣椒全書)、《Growing Medical Marijuana: Securely and Legally》(安全與合法:大麻藥用的普及)等。
[德]海德倫·梅克勒(Heidrun Merkle),著有《饗宴的歷史》History of Feast等。
[英]杰克·古迪(Jack Goody),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著有《Cooking, Cuisine and Class》(烹飪、菜肴與階級)、《Food and Love: A CulturalHistory of East and West》(飲食與愛情: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史)等。
[英]尼科拉·弗萊徹(Nichola Fletcher),美食作家、藝術家、慢食運動活動家,著有《Venison, The Monarch of theTable》(國王餐桌上的鹿肉)、《Charlemagne's Tablecloth》(查理曼大帝的桌布:一部開胃的宴會史)、《CAVIAR: A Global History》(魚子醬的全球史)等。
[法]讓-馬克?阿爾貝(Jean-Marc Albert),巴黎天主教大學教授,食物史學家,著有《Aux Tables du pouvoir: DesBanquets grecs à l’Elysée》(權力的餐桌:從古希臘宴會到愛麗舍宮)等。
[英]羅伊·莫克塞姆(Roy Moxham),英國作家,著有《Tea – Addiction,Exploitation and Empire》(茶:嗜好、開拓與帝國)等。
[美]雷·D.斯全德(Ray D. Strand),營養和預防醫學專家,著有《別讓不懂營養學害了你》等。
[英]胡司德(Roel Sterckx),劍橋大學李約瑟講席教授,著有The Empire of Sense: AStudy of Food and Sacrifice in Early China(帝國的意義:中國早期的飲食與祭祀研究),Food,Sacrifice, and Sagehood in Early China(早期中國的食物、祭品與圣賢),編有Of Tripod and Palate: Food,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raditional China(調鼎和味:傳統中國的飲食、政治與宗教)等。
[美]布倫南(Georgeanne Brennan),美食作家,《一頭豬在普羅旺斯》等。
[美]羅伯特·C·阿特金斯(Robert C. Atkins),營養學家,著有《New Diet Revolution》(新飲食習慣)等。
[日]石毛直道(Naomichi ISHIGE),飲食人類學家,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榮譽館長,著有《餐桌文化志》、《飲食文明論》、《面條的文化人類學》、《日本飲食與歷史》等。
[日]大村省吾(Shogo OMURA),日本農業實踐學園常任理事,食育學專家。
[日]津布久孝子(Takako TSUBUKU),日本味之素食文化研究中心專務理事。
[日]岡田恒周(Koshu OKADA),日本正食協會會長,食養學專家。
[韓]周永河(Youngha JOO),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民俗學教授,飲食人類學家,著有《飲食人類學》、《美味世界史》、《置辦飯菜》等。
[韓]金喜燮(Heesup KIM),水原大學校教授,韓國食生活學會學術顧問。
[韓]趙美淑(Misook CHO),梨花女子大學食品營養系教授,韓國食生活學會會長。
[韓]金尚寶(SanBo KIM),大田保健大學教授,韓食研究專家。
[韓]申桂淑(Kye-sook SHIN),培花女子大學教授,中韓飲食專家。
[印尼]諾英荔(Nur Indrawaty Lipoeto),安達拉斯大學營養科學系教授,印尼食物專家。
[馬]哈納菲·忽辛(Hanafi Hussin),馬來西亞大學教授,擅長中南亞食物與儀式研究。
[泰]唯奈·達蘭(Winai Dahlan),朱拉隆功大學聯合健康科學系系主任、副教授,清真飲食科研中心所長。
[荷]卡塔茲娜·茨威卡(Katarzyna Cwiertka),Professor, University ofLeiden (Netherland) 萊頓大學教授,東亞食物與營養學專家。
[印度]塔比爾·卡蘭(Tabir Kalam),印度貝拿勒斯印度大學歷史系教授,印度食物史專家。撰有《莫臥兒宮廷文化的滲透:18世紀印度北部的莫臥兒飲食》等。
[美]華琛(James L. Watson),哈佛大學費正清講座教授,著有《Cultural Politics of Food》(食物的文化政治)、編有《Golden Arches East :McDonald's in East Asia》(飲食全球化:麥當勞在東亞)。
[美]哈洛德·馬基(Harold McGee),烹飪化學家,著有《On Food and Cooking: The Science and Loreof the Kitchen》(食物與廚藝:廚房科學與常識)等。
[加]喬·沙瑪(Jayeeta Sharma),多倫多大學歷史系教授,印度食物史專家,著有《Empires of Food》(帝國的食物)、《Making Garden, ErasingJungle: The Tea Enterprise in Colonial Assam》(園林覆蓋叢林:殖民時期阿薩姆邦的茶葉貿易)等。
[伊朗] 梅蘇蒂(Manijesh Maghsodi),德黑蘭大學人類學副教授,中亞食物與醫療研究專家。
[美]薩頓(David E. Sutton),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文化人類學教授,著有《Remembrance of repasts: Ananthropology of food and memory》、《The Restaurants Book: Ethnographies of Where We Eat》、《Secrets from the Greek Kitchen:Cooking, Skill and Everyday Life on an Aegean Island》等。
[以]歐弗·巴爾-約瑟夫(Ofer Bar-Yosef),史前考古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教授。
[法]艾維·蒂斯(Hervé This),法國國家食品及農業局高級研究員,“分子料理之父”,著有《Molecular Gastronomy:Exploring the Science of Flavor》(廚室探險:揭示烹飪的科學秘密)等。
[英]白馥蘭(Francesca Bray),蘇格蘭愛丁堡大學飲食文化講席教授。著有《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大米經濟:亞洲社會的記述與發展研究》(The Rice Economies: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in Asian Societies)等。
[美]馮珠娣(Judith Farquhar),芝加哥大學人類學教授,著有《饕餮之欲——當代中國的食與色》等。
[英]哈里·韋斯特(Harry West),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人類學教授,食學中心主任。著有《食在城鄉之間:全球食物空間轉變的民族志考察》(Food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Ethnographies of a Changing Global Foodscape)、《族群食物體系:在希望與懷疑之間》('EthicalFood Systems, Between Suspicion and Hope)等。
[英]雅各布·克萊(Jakob Klein),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所研究員,食學中心副主任。著有《全球視野下的食物消費研究》(FoodConsump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等。
[美]康怡若(Ina Asim),俄勒岡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俄勒岡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著有TheHuman Tradition in Premodern China。
[菲]雷蒙德·馬卡帕加爾(Raymond Aquino MACAPAGAL),菲律賓國立大學副教授。撰有《在絲綢之路的邊緣——東方陶瓷的傳世寶罐和菲律賓科迪勒拉山系的米酒文化》等。
[塔]阿克拉姆·拉瑪托夫(Akram Rahmatov),塔吉克斯坦生物安全協會執行主任,中亞食品安全專家。
[俄]伊蓮娜(IrinaAndreeva),海參崴經濟服務大學教授。
[孟]薩義德(SyedManzoorul Islam),孟加拉國達卡大學教授。
[巴基斯坦]阿薩德(AsadSajjad Pakistani),伊斯蘭清真發展委員會委員、書記。
[以色列]達利婭(Dalia Lamdani),以色列《LaIsha》周刊美食專欄作家。
[緬]透康(Thaw Kaung),文化人類學家,前仰光大學中央圖書館館長。
[英]湯姆·斯坦迪奇(Tom Standage),《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副主編,擅用數據資料寫作,著有《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Six Glasses》2005(六個瓶子里的歷史)、《AnEdible History of the World》2009(舌尖上的歷史:食物、世界大事件與人類文明的發展)等。
[美]瑞秋·羅丹(Rachel Laudan),食物歷史學家,著有《Cuisine and Empire: Cooking in World History》(菜肴與帝國:烹飪的世界史),《Food of Paradise》(飲食的天堂)等
[美]瑪格麗特·維薩(Margaret Visser),古典學者,評論家,“日常生活人類學”作家,曾獲“CULINARY國際協會自由撰稿人飲食文學寫作獎”、“JANE GEIGSON獎”與“紐約時報年度關注圖書獎”,著有《Much Depends on Dinner》(一切取決于晚餐)、《The Rituals of Dinner: TheOrigins, Evolution, Eccentricities, and Meaning of Table Manners》(餐桌禮儀:文明舉止的起源、發展與含義)等,目前住在法國圖盧茲。
[美] Allen S. Weiss,Professor, 紐約大學教授New York University(USA),著有Comment cuisiner un phénix (2004),Feast and Folly: Cuisine, Intoxication, and thePoetics of the Sublime(2002)等。
[美]貝斯特教授(Theodore C. Bestor), Professor,美國哈佛大學飲食人類學家、美國亞洲學會會長 Social Anthropology, Harvard University(USA),著有《筑地漁河岸》、《鄰里東京》等。
[法]Jean-Claude Bonnet,Director of Research, French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University ofSorbonne(France),著有édition critique : Grimodde la Reynière, écrits gastronomiques等。
[瑞士]傅瑪瑞教授(Mareile Flitsch),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漢學家,Zürich Director of theEthnological Museum of Zürich University(Switzerland),著有《喝的技巧》(Drinking Skills)。
[美]Carole Counihan,Professor, 米勒斯威爾大學教授MillersvilleUniversity(USA),著有《食物與文化》(Food and Culture: A Reader),2007年第二版,《食物在美國》(Food in the USA: A Reader),Around the Tuscan Table: Food, Family, and Gender inTwentieth Century Florence;The Anthropology of Foodand Body: Gender, Meaning and Power等。
[法國]布魯諾?勞瑞約(Bruno Laurioux), Professor,University of Versailles-Saint-Quentin-en-Yvelines (France) 歐洲中世紀烹飪史專家,President of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f the IEHCA(Tours-France),著有Manger auMoyen age: Pratiques et discours alimentaires en Europe aux XIVe et XVe siecles;Histoireet identités alimentaires en Europe等。
[英]Anne Murcott, 倫敦大學食物研究中心教授SOAS Food Studies Centre,University of London(United Kingdom),著有《實務研究手冊》The Handbook of Food Research,《飲食社會學研究:進食、飲食與文化》The Sociology of Food:Eating, Diet and Culture。
Stephen Mennell, 愛爾蘭國立大學教授Professor Emeritus of Sociology at University CollegeDublin (Ireland),著有All Manners of Food: Eatingand Taste in England and Franc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等。
[英]John Wilkins, Professor, 埃克塞特大學教授University of Exeter(United Kingdom),擅長希臘羅馬時代歐洲飲食文化與歷史研究,著有Food inAntiquity,Food in European Literature;Food in the Ancient World。
[加拿大]Julia Csergo, Professor, 加拿大魁北克大學教授Québec University (UQAM),Montréal (Canada),著有Pot-au-feu;Le confident des dames;Liberté Egalité Propreté等。
[法]Martin Bruegel, Directorof Research, Food and Social Sciences lab of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Agronomique (France),著有Farm, Shop, Landing: TheRise of a Market Society in the Hudson Valley, 1780–1860。
[比利時]Paul Erdkamp,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 Professor of AncientHistory, 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Brussels,Belgium),古希臘羅馬時代意大利飲食研究專家,著有A Cultural History of Foodin Antiquity;Hunger and the Sword:Warfare and Food Supply in Roman Republican Wars (264-30 B. C.);The Grain Market in the Roman Empire: A Social,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udy。
[丹麥]Soeren M. Chr. Bisgaard, InternationalTea Artist, Professor(Denmark)國際知名茶道大師,擅長東方哲學、佛教和日本“里千家”茶道,研習并講授印度學、梵文,著有Solutions to the HealthcareQuality Crisis等。
[新西蘭]Nancy J. Pollock, 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教授Depts. Of Anthropology and DevelopmentStudies (retired), Victoria University Wellington, New Zealand,亞太地區食品安全領域專家。
[韓]金光億(Kwang Ok Kim),首爾大學校終身教授,中國山東大學一級教授。
[日]山本隆(Takashi Yamamoto),日本畿央大學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著有《鮮味:食品風味中的關鍵角色》。
[日]林史樹(Fumiki Hayashi),日本神田外語大學教授。著有《食物在戰爭時期的傳播與變化:炸醬面從中國到韓國》。
[日] 玉利智子(Tomoko Tamari),英國《身體與社會》雜志執行主編。著有《日本明治時期的烹調、美學與日常生活》。
[韓] 樸向哲(Sang Chul PARK),韓國首爾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著有《傳統食品的長壽科學價值:
維生素B12之謎》。
[韓] 金福來(Bok-rae KIM),韓國安東國立大學教授。著有《韓國的酒與飲酒文化》。
[韓] 金東熙(Dong Hee KIM),韓國韓食財團秘書長。著有《稻米種類和電飯煲烹飪為吃飯帶來的感官體驗》。
[韓]李玫宰(Min-Jae LEE),韓國京畿道水原博物館研究員。著有《洋蔥在近代日本的引進與培育》。
[韓]李泰鎬(Tae-ho LEE),韓國京畿道利川市博物館學藝士。著有《韓國陶瓷文化在利川的綻放》。
[英]比·威爾遜(Bee Wilson),美食作家和歷史學家,著有TheHive: The Story of the Honeybee and Us、《美味欺詐:食品造假與打假的歷史》Swindled: From PoisonSweets to Counterfeit Coffee, the Dark History of the Food Cheats、Considerthe Fork: A History of How We Cook and Eat, Basic Books等。
[泰]盧寶碧(Petcharat Lovichakorntikul),泰國西那瓦國際大學博士候選人。著有《從農田到市場:泰國與柬埔寨的稻作和畜牧業管理》。
[印尼]阿吉爾(Mangestuti Agil),印尼愛爾朗加大學藥學系副教授。著有《食醫合一:印尼的草藥文化》。
[印尼]普特拉(Deddi Prima Putra),印尼安達拉斯大學教授。著有《印尼西蘇門答臘島米南加保人對黑兒茶葉的傳統藥學應用》。
[尼泊爾] 馬赫什(Mahesh Banskota),尼泊爾加德滿都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著有《變化中的尼泊爾飲食文化:同一性、多樣性和食品安全及相關食品政策問題》。
[不丹]晉美諾布(Jigme Norbu),不丹皇家管理學院旅游與酒店管理系講師。著有《食物:不丹儀式中的文化象征》。
[埃及] 塔特懷勒(Richard Tutwiler),開羅美國大學沙漠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全球化對西南亞地區飲食文化傳統的影響》。
[阿聯酋]阿法芙(Afaf Kamal-Eldin),阿聯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著有《留住阿拉伯先祖們餐桌上的棗果記憶》。
[塔吉克斯坦] 納西洛娃(Firuza Nasyrova),塔吉克斯坦國家科學院植物遺傳學實驗室主任。著有《食品供應鏈風險評估的發展戰略》。
[美]拉溫達·哈雷(Ravindra S. Khare),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著有《印度的異食癖、孕婦和環境毒化:人類學視野下的食物、醫療和全球化問題》。
[美]莫利·布朗(Molly E. Brown),美國宇航局(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研究員。著有《關于全球食物系統的衛星觀測》。
[美] 厲荔,美國塞勒姆州立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著有《早期中美貿易與美國新英格蘭飲茶文化》。
[美]孔青山(Benjamin D. Koen),廈門大學人類學系特聘教授。著有《“調節!無需節食”:以兒童能力為中心共同探索兒童健康的新理念》。
[丹麥] 德爾曼(J?rgen Delman),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區域文化研究系教授。著有《產業鏈出錯:2008“毒奶粉事件”對中國農村政治與社會組織的影響》。
[澳]姜曉莉,澳大利亞聯邦大學人文教育學院國際學系主任。著有《從飲食社交看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文化——澳大利亞與東方飲食文化的對比分析》。